(1)保溫育雛管理。
做好三周前的管理工作,為本地雞苗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。1~3周齡的本地雞苗在溫室內飼養,不能直接進入果園和其他地方。本地雞苗保溫室的面積根據飼養量確定。根據每平方米40~50個本地雞苗計算,飼養量大,應分為社區飼養,每組可控制在1000羽毛左右。如果花園、經濟林等在房屋前后,可以使用原保溫室或現有房屋改造;如果飼養場地離家有一定距離,應選擇陽光避風、區域開放、地形干燥、水源充足、道路方便的地方。
(2)嚴格管理脫溫期。
3周后開始進入脫溫飼養,脫溫期應特別注意外別注意外部溫度。內外溫差大,土雞苗抗病性低,調節功能差。因此,我們應該選擇在溫暖的陽光下放養。在起初的幾天里,我們應該每天放養2~4小時,然后每天增加放養時間,使小雞逐漸適應環境的變化。在嚴冬寒冷的季節,應特別注意夏季暴風雨等惡劣天氣。我們不能有任何疏忽和粗心,因為此時,小雞適應環境的能力仍然相對較弱,需要人工照顧。
(3)嚴防疾病。
野外自由放養雞活動范圍廣,疾病預防難度大。因此,免疫工作要求質量高,劑量充足,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逐一免疫。特別是馬立克、新城疫、傳染性法氏囊病等主要傳染病不能放松。平時要特別注意球蟲病的防控,定期消毒,閑置消毒,進場消毒,發現病雞立即隔離飼養,避免交叉感染,造成不要的損失。
(4)設置防雨防暑棚。
根據養雞的數量,適當搭建一些棚子,為小雞提供避雨休息的地方。棚子的質量要求不高,只要能避雨、避暑、補飼、休息,這是防止雞被雨淋濕、暴露在陽光下的要設施。
(5)園區飼養密度。
1畝果園、作物地或經濟林1000~1500羽,每組500羽以下為宜,用絲網等圍欄分區輪牧,一周換一塊地。放養周期一般控制在一個月左右,這樣雞糞就可以為果園、經濟林、作物地的草提供營養,給它們一個生養期。當下一批雞到來時,會有更多的草和蚯蚓供雞吃,形成生態食物鏈,實現雞果雙豐收。避免大密度果園放養,避免污染放養園,影響效益。
(6)飼料營養,喂養。
土雞苗3周前用全價飼料喂養,3周后逐漸改為谷物飼料。溫室幼苗可按常規喂養,一周早晚在室內喂養,休息棚中餐一次,全價飼料逐漸減少到零,谷物飼料逐漸增加到全價飼料;二周,早餐從早期到70%,5周以上的雞可以減少到60%甚至更低,晚餐須吃飽;5周后,所有谷物,人工促使他們在果園等地方尋找食物,增加雞的活動,吃更多的有機物和營養。
(7)飼養品種的選擇。
這是一個關鍵問題,應該根據市場需求來確定。一般來說,三口之家只需要500~1000克雞肉。因此,對于這些人來說,小品種可以應用;例如,在春節等熱門季節,如果市場需求較大,則應選擇大品種。
(8)補充綠色飼料至關重要。
綠色飼料中的各種維生素是雞不可少的營養物質。由于雞的攝入量大于雜草的生長量,應及時補充。長期飼養應適當種植人工牧草,以節省飼料,提高雞肉質量,提高飼養效率。
(9)注意天氣變化。
冬季注意北方強冷空氣南下,夏季注意風暴突變,注意風雨。特別是在放養前1~2周,多聽氣象臺的天氣預報,防止獸害。